藏醫藏藥
藏醫藏藥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多前的古象雄時代,古象雄本教師杰布赤協為藏醫藥第一創始人。藏醫藥學是在藏民族固有文化及傳統醫藥的基礎上吸取中醫及古印度、尼泊爾、大食、克什米爾醫學理論置精華,逐漸形成的獨特的民族醫藥學,是祖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醫學在理論上以三要素學說為理論核心,以五源學說為指導思想,以七物質、三穢物及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整體觀念、辯證論治為特點,形成獨特理論體系。
藏醫藥學時長期與疾病斗爭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遠古時期,世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在游牧和狩獵生產中不斷摸索總結出用熱酥油止血,酒精熱敷止痛等許多自然療法。公元前幾世紀,就懂得”有毒就有藥“的道理,掌握了許多植物、動物、礦物具治療病痛的作用,藏族的天藏習俗給藏醫們提供了絕好的解剖機會,使藏醫對人體的認識到達了前所未有的準確。公元8世紀藏醫藥學奠基著作《四部醫典》在總結藏民族自己的豐富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將古印度及阿拉伯醫學的三因學說、五源學說及中醫的五行學說、脈診理論等移植到藏醫學,并結合實際發展了這些理論內容。《四部醫典》的問世,表明藏醫學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它奠定了藏醫學的基礎。19世紀初期,《晶珠木草》這一集藏醫學大成的典型著作傳世,標志這藏醫藥學發展到一個新水平。 藏醫藥學是我國傳統醫藥學寶庫中的瑰寶。它具有豐富的內容、完整的科學體系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其歷史悠久、理論完整、用藥考究、療效獨特,故位居藏、蒙、維、傣四大民族醫藥學之首。藏醫藥通過長期豐富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博采中醫學、古印度醫學和古阿拉伯醫學之長,逐步積累、完善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醫學體系。